王震在新疆
11月15日,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出任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。上月底,原副部长傅莹刚刚受聘于。官员卸任后选择高校为“第二站”并不罕见,也有一个探索的过程。
江小涓是典型的“学者型”官员。她1957年6月出生,1989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,长期在财贸经济领域从事研究工作。在专业领域,她先后3次获得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。相比江小涓,傅莹因多年担任全国新闻发言人的缘故被大众熟悉。今年10月30日,傅莹出任大学兼职教授、国际关系研究院名誉院长。毫无疑问,傅莹在外交领域有丰富的经验,是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官员。
这股“到高校去”的风气大约开始于千禧年前后。2000年,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出任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,3年后,他卸任国务院职务。此后,多位卸任后到高校“再就业”。2002年,文化部原部长王蒙担任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院长;《》原总编辑范敬宜2002年至2010年担任大学新闻与学院院长;原驻法大使吴建民2003年至2008年担任外交学院院长……
2007年前后,又一批官员走进高校,比较著名的例如,2007年,原部长李肇星受聘为大学教授等。
对这些官员来说,2006年是个特殊的年份。这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《公务员法》明确:公务员辞去或者退休的,原系领导的公务员在离职三年内,其他公务员在离职两年内,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,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。
对于这些到高校工作的官员,他们很多对这种“双重身份”也有权衡和思考。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2003年底受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及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。龙永图坦言,在接受复旦大学邀请前,自己考虑了很久,最终决定接受这一聘请,主要是看中复旦丰富的研究资源,可以成为博鳌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机构。而邀请龙永图的复旦大学时任校长王生洪曾直接表示,龙永图的特殊身份将给复旦带来很多有形、无形的好处。(摘编自《青年报》)
本文由来源于325棋牌 325游戏中心唯一官方网站